枣实蝇CarpomyavesuvianaCosta隶属于双翅目(Diptera)实蝇科(Tephritidae),是《中国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》中规定的禁止进境检疫性入侵害虫。
(图片源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
该害虫通常可造成枣果减产20%以上,严重时可致使90%以上枣果受害,影响枣产品质量及其商品价值。枣实蝇原产印度,分布于阿富汗、塔吉克斯坦、土库曼斯坦、乌兹别克斯坦、波斯尼亚、高加索、巴基斯坦、泰国、意大利等,2007年在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。
该虫主要以幼虫蛀食果肉进行危害,不蛀食枣核和种仁,危害时果面可形成斑点和虫孔,内部蛀食后形成蛀道,导致果实提早成熟和腐烂,还危害枣花,降低坐果率。
枣实蝇正在为害(图片源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
发生习性
枣实蝇1年发生2-3代,世代重叠现象严重,以第2代晚熟幼虫所化之蛹和第3代蛹在枣树树盘土壤内越冬。翌年5月中旬头茬枣花约一半坐果时,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出土,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最盛,7月初越冬代成虫羽化完毕,羽化期长达48d之久。越冬代成虫于6月中旬头棚枣果初次膨大时开始产卵,枣果受害从6月中旬一直持续到1O月中旬。9月下旬绝大多数枣果采摘完毕时,老熟幼虫开始脱离枣果入土化蛹越冬,至10月中旬结束。
枣实蝇成虫夜间不活动,白天活动,在阳光明媚的天气较为活跃。
危害特征
枣实蝇通常以幼虫(俗称蝇蛆)危害枣果。枣实蝇成虫将卵产于枣果果皮下,一般产于枣果中下部及底部,少量产于上部。一个枣果内可以发现1~6头枣实蝇幼虫,以2~4头居多。幼虫取食枣肉并向中间蛀食,接近枣核后围绕枣核四周继续蛀食,产卵后3天左右可看到枣果果面上有红色或红黑色斑点,斑点逐步扩大,也有部分枣果斑点未见扩大,果面新鲜,但枣果内部已腐烂,直到整个枣果内部完全腐烂,幼虫老熟前逐渐向外蛀食,于果实表面咬出圆形出孔,脱落时幼虫不断扭动身体脱离枣果,枣果成为一个空壳。枣实蝇危害严重的枣园蛀果率超过50%。
枣实蝇为害枣果(图片源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
在同一品种枣园中,不同方位的枣果受害程度不同,受害最严重的是东面,其次是南面,西面与北面受害较轻。分析其原因与枣实蝇的生活习性有关。
在同一枣园中,如果有多种不同的枣树品种,鲜食品种远比干食品种受害严重。
发生过枣实蝇危害的枣园,如果没有彻底杀灭越冬蛹及幼虫,来年仍旧会发生枣实蝇危害。且枣实蝇传播速度较快,通常一个枣园发生了枣实蝇危害,邻近枣园也会被殃及。
适生范围
根据目前枣实蝇南至印度,北至乌兹别克斯坦、意大利的全球分布界限,并结合寄主的分布范围可以初步推断:枣实蝇可适生于我国所有枣树种植区,即北纬19°~43°,东经75°~125°的所有区域。根据吕文刚等研究,枣实蝇在我国的适生区域广泛,适生程度偏高:山东、河南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北、北京、天津及云南大部分地区,辽宁和广西西部,四川和甘肃东部,江苏、安徽和湖北北部,以及新疆西部和北部的适生程度为高;辽宁和广西中东部,四川西部,重庆大部,湖北和安徽中部,江苏中北部,福建、江西和湖南的零星地区具有中度适生性。鉴于枣实蝇在我国的适生性研究结果,建议采取有效的防控策略,加强枣实蝇检疫措施,完善监测体系,严防该虫的入侵和扩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