橘大实蝇
Bactrocera(Telradacus)
minax(Enderlein),隶属于双翅目Diptera、实蝇科Tephdtida、果实蝇属BactroceraMacquart的大实蝇亚属TetratacusMiyake,俗称“柑蛆”,专门为害柑橘类果实,是国际国内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。柑橘受橘大实蝇为害后严重影响产量,一般减产率为20%~30%,严重的高达50%~60%,甚至全园失收,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,严重制约了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。
一、国内分布情况
橘大实蝇的分布有一定的局限性,在我国的适生范围约在北纬24°~33°,海拔处于230~1850m之间的地区。1995年,橘大实蝇在我国的分布区还仅限于:四川、陕南、苏北(东海县)、豫南、湘西、鄂西、滇东、黔南,桂北等部分地区。但是近十多年来,橘大实蝇在我国的为害范围有扩大的迹象,并且在很多之前已经得到有效治理的地区疫情又有所反复。截至2009年的相关文献报道显示,湖南的橘大实蝇已由湘西局部地区逐渐东扩到到怀化、张家界、常德、益阳等地,并仍呈快速扩展之势。盐城(江苏)、宜都(湖北)、当阳(湖北)、十堰(湖北)、蒲江(四川)、安康(四川)、武隆(重庆);沿河(贵州);城固(陕西)、台湾等也已成为橘大实蝇新的分布区。但橘大实蝇在福建、广东、浙江和江西等柑橘生产地区至今仍不见分布,这可能与当地冬季气温较高,不能满足其解除滞育的低温条件有关。
二、生活史
橘大实蝇为一化性昆虫,1年发生1代,以蛹在土中越冬。成虫于4月下旬开始羽化出土,5月为羽化盛期。5月下旬至7月下旬为交尾产卵时期,产卵盛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上旬。幼虫最早在7月下旬出现,8月中旬至9月初为幼虫发生盛期。10月上中旬幼虫逐渐老熟,被害果开始陆续脱落,落果1~3d,老熟幼虫从果中钻出并入土化蛹。
三、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
橘大实蝇成虫活动对光照、气温较敏感,其活动最适气温为20~30℃。具体活动规律表现为晴天甚于阴天,白天甚于夜晚,午后甚于午前。飞翔能力随发育进度渐强,雌虫飞翔常伴随产卵器伸出或伸长;性成熟时间一般雌虫为22d,雄虫15d;交尾高峰时间多在中午时分,成虫有多次重复交尾现象,但持续时间依次递减;雌虫产卵器伸出频率随发育进度增加,伸出长度达2cm左右;成虫羽化后需补充营养,在无水无食物情况下仅存活2~3d;给水不给食可存活4~7d;食物、水分充足则生命力旺盛,寿命为35~40d。
越冬蛹于3月下旬,地温达15℃以上时开始变化,4月下旬气温上升到19~20℃开始羽化出土,一般晴天羽化多,阴天少,雨天极少。雌性成虫产卵于橘果内皮层,每孔卵量3~26粒不等,产卵深度因果实品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。同时由于其幼虫具有潜居果实为害的特点,为其幼虫提供了逃避天敌捕食,抵御恶劣环境的场所,并使橘大实蝇能随被害果远距离传播,增大了防治和检疫的难度。

(网络图片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
四、与环境条件的关系
(一)寄主
橘大实蝇属寡食性昆虫,寄主仅限于芸香科。主要有柑橘属的甜橙、酸橙、柚等;金橘属的金橘;枳属的枸橘等。橘大实蝇成虫对不同寄主植物有明显的产卵选择性,就脐橙、杂柑和蜜橘3种柑橘品种而言,橘大实蝇较喜欢产卵于脐橙,而杂柑和蜜橘次之。由于橘大实蝇成虫发生期的原因,早熟品种相对于晚熟品种受害要重。橘大实蝇成虫在不同发育时期寄主的选择也不同,例如在混栽园内,橘大实蝇前期产卵主要选择罗脐,中期则以杂柑为重,后期则以蜜柑居多。
(二)温度
在自然条件下橘大实蝇蛹的发育历期为160~170d,而在20℃下,蛹期则为32~35d。温度对橘大实蝇蛹的羽化率影响很大。温度过高(21℃)或过低(3℃)蛹均不能羽化为成虫。这是由于蛹不耐低温而死亡;高温则未能解除蛹的滞育。6℃处理则能解除滞育而羽化为成虫。橘大实蝇必须经过一定的低温滞育阶段才能进一步发育,这也是橘大实蝇主要分布于气候较凉的盆周山地的原因。
(三)橘大实蝇抗逆性
橘大实蝇成虫在没有食物和水等营养补充的情况下,多数在2d内死亡,最长只能存活4d。果内成熟幼虫抗逆性很强,受害果经过当年10月到翌年5月7个月的浸泡,其中幼虫仍能存活。幼虫的抗寒能力很强,在0℃条件下,幼虫大多数可存活20d,最长可存活近30d,最短可存活10d。在3℃和6℃条件下,所有幼虫可完成化蛹。其蛹的抗寒能力与幼虫相比,相对较低。在3℃下,蛹经40d全部死亡。在6℃下,羽化率为26.6%。
参考资料
1.胡黎华,张彬,刘映红,橘大实蝇研究进展,中国植物保护学会,2010年学术年会:29-34.